無論是小區,還是學校、商場,凡是新建(含改、擴建)項目,一律要配建雨水收集設施。記者從海淀區水務局瞭解到,該區所有新建項目須進行雨水收集,否則不予審批。這種強制措施在本市16區縣中尚屬首次。 海淀區水務局局長孫繼光介紹,早在2011年海淀區就下安全發瞭《關於加強建設項目雨水利用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新建(改、擴建)項目必須進行雨水利用設計審查,無相關配套設施的,不予審批。 該強制措施由多個政府部門共同實施。通知規定,區國土局、區發改委在立項時需將雨水利用設計寫入立項書,區規劃分局負責函告建設單位設計雨水利用方案,區水務局對雨水利用方案進行具體審查並負責設施驗收,區住建委負責雨水利用方案實施階段施工質量的監督和檢查。 去年7·21特大暴雨後,海淀區又對審核政策標準進行瞭調整,“要求更加嚴格,比如說每1萬平衛生方米硬化路面至少有1個500立方米的蓄水池,小區配建綠地至少有一半是下凹式的,便於收集雨水。”孫繼光說。 自2011年以來,海淀區已有42個項目通過節水利用設計審查,包括住宅小明星美女區、商業中心、科技園區、醫院、廠房等。其中,食品住宅小區項目占瞭三分之一,清河鎮住宅二期B4區、溫泉太舟塢定向安置房、暢茜園小區五期工程馥霞園東區等11個項目,均將鋪設透水磚、建蓄水池。 “小區有瞭雨水收集系統,夏天就不容易產生內澇,收集的雨水還可以澆灌花草。”海淀區水務局節水管理科科長陳牧介紹,以北窪路的雙紫園小區為例,這裡作為北京市的雨水收集示范小區,早在2000年就鋪設瞭透水磚,隻要有雨水降下,就會被透水磚及時“吸”入地下砂石層。去年夏天,北京經歷瞭多場大暴雨,雙紫園小區由於雨水下滲得快,路面上基本沒有積水。 除瞭透水磚,下凹式綠地對於收集雨水也有重要意義。下凹式綠地,須低於小區周邊地面或道路,下凹深度一半在5到10厘米,當大雨來襲時,雨水會迅速在下凹處聚集,並滲透到地下。 據介紹,海淀區今年將總計新建(改、擴建)下凹式綠地30萬平方米。此外,還將透水鋪裝15萬平方米,建雨水收集池4203立方米。通過建設食品雨水收集設施,項目范圍內三分之一的雨水將得到蓄積、回用。 孫繼光介紹,海淀區的年均降水量為2.4億立方米,形成地表徑流的有5400萬立方米。近年來,海淀區在機關、學校、園區等處新建瞭116處雨水設施,每年收集利用的雨水資源已達1000萬立方米。 衛生 |